与人为善
何谓与人为善?
“与人为善”现在变成“善意帮助别人”的意思。古汉语中,“与”是偕同或赞助的意思,偕同别人一起行善,叫做“与人为善”。
昔舜在雷泽,见渔者皆取深潭厚泽,而老弱则渔于急流浅滩之中,恻然哀之,往而渔焉。
从前,舜在山东雷泽湖的旁边,看到年青力壮的渔夫都抢深水的地方捕鱼,年老体弱的人被排挤在外,只能在急流浅滩当中捉鱼。(水流急的地方,鱼停不住,浅水中,鱼也很少;水深的地方,鱼多很好捉。所以,年青力壮的渔夫都抢占深水地带。)
舜看到人们以自私心只管自己不顾别人,油然生起悲悯之心。舜走进捕渔的人群中,和他们一起捕鱼。
见争者皆匿其过而不谈,见有让者,则揄扬而取法之。期年,皆以深潭厚泽相让矣。
舜是这样做的,看到喜欢争抢的人,没有当面指责,先隐藏他们的过失不说;见到有人肯谦让,舜就称赞、表扬他,而且拿他作榜样,向他学习。
这样用了一年时间,情况完全转变了。
以前大家互相争抢,以强凌弱。以我执驱使,人和人争斗,都不知道要爱别人。一年之后,没有人争抢地方,都把深水地方让给别人。
夫以舜之明哲,岂不能出一言教众人哉?乃不以言教而以身转之,此良工苦心也。
以舜这样的大智慧,深明义理,哪里不能说一句中肯的话教导大家呢?他不以言教而以身作则,用身教来转变人心,这是良工的苦心!
“良工”,就是技术精良的工匠。优良的制作都是由苦心经营而完成的。这里的良工,是指塑造人类心灵的良工。教化人,要有很高的智慧。用心善巧,才能收到教化的效果。舜用的是“隐恶扬善”,这在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道德中,已经成为众所奉行的成规。
吾辈处末世,勿以己之长而盖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
(明朝已经进入末法时代,所以说“处末世”。“形人”,就是和别人比较。“困人”,是为难人。)
我们处在末法时代,众生的我执粗重,所以做人更要注意,不要以自己的长处盖过别人,不要以自己的善行和别人比较,不要以自己的能力为难别人。
收敛才智,若无若虚。
不要锋芒毕露,应当把才智收敛起来,好像没有才智一样。这是古人所说的“大智若愚。”
所以,才智如商人有大财富,深藏才能保全,浅露则很危险。按佛法的功德观念,有才智有功德时,宣扬自己显耀自己,就会摧坏功德。
见人过失,且涵容而掩覆之。一则令其可改,一则令其有所顾忌而不敢纵。
这是讲隐恶。
见别人有过失,暂且包容,替他掩盖,一是让他可以改正,二是让他有所顾忌,不敢放肆。
见人有微长可取,小善可录,翻然舍己而从之,且为艳称而广述之。
这是讲扬善。
见别人有一点可取的长处、可记的善行,都应当翻过来,舍弃自己,随顺他,并对他的善行赞叹,替他广为传扬。
古人当中,宋朝的韩琦听到别人有一样小善,必定说:“韩琦不如。”杜正献听到别人有善,欢喜得好像出于自身。刘集贤听人有善,总是称道不已。
为什么要扬善呢?因为人能行善,能发善心是很难得的,人非圣贤,有点善心善行可取,就要放下自己,赞助他的善行。这样能让他行善更坚定、更欢喜。没有行善的人,也会因为你的赞叹,而对善生起向往心、欣慕心。所以,扬善的目的是要让人心中的善根,未苏醒的苏醒,已苏醒的坚固,已坚固的圆满。这是仁者与人为善的意思。
展开全文
譬如说,学生有点善行,老师要紧的是,使他的善心增上,让他这一项善行得以坚固。一株善的灵苗刚从地下萌生,做为园丁,要想方设法保护它,也就是站在他一方,维护他,鼓励他,支持他,不能有打击。
又比如,某地有灾,孩子拿出零花钱来赈灾,这时候做父母的应当赞美这种善行,自己也要拿出钱来和孩子一起做。这样与子为善,就会让孩子心中的善根增长、成熟。
众生相续中生起善心,比大地上长出灵芝还要宝贵。做为菩萨道的行者,视众生为自己的亲人,他们有微善可取,就要以赞美的语言滋润他的善根。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