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探究】关于冬季放牧(场)的知识点整理,附18座山脉的垂直自然带谱,总结全了!

【地理探究】关于冬季放牧(场)的知识点整理,附18座山脉的垂直自然带谱,总结全了!

转场时,牧民们携子女及亲属,由几匹骆驼驮着分解成几部分的毡房和全部家当,牧民骑马赶着牛羊马等牲畜,浩浩荡荡,尘土飞扬地徐徐前行。走到哪里,晚上就宿营在哪里。所过之处,尘土飞扬、烟尘滚滚。壮观的场面、艰辛的历程,看了令人感叹。

牧民转场有一定的时间、顺序和路线,行程几十公里至几百公里不等。一般来说,春季利用山地阳坡带的干旱草原即春牧场放牧,再逐步上升,到中部的草甸草原带过渡一段时日;夏季转场到山地高处森林、草甸、草原,一般海拔在2000米~3500米,这里气候凉爽,风光秀丽,水草丰美,是牲畜抓膘增壮的良好场地;夏天一过,天气很快冷下来,高山开始下雪,牲畜必须向下转移,过渡到秋窝子,牧民把这叫做“秋天雪赶羊”。

夏季

夏季,牧民一般会把畜群赶到海拔在2000米~3500米的山地草甸带。这里气候凉爽,风光秀丽,水草丰美,是牲畜抓膘增壮增长的良好场地。同时在这里放牧也有利于保护山麓地带的草场资源。

秋季

夏季一过,温度开始下降,高山开始下雪,牧民就开始将畜群赶至海拔相对较低的地方,也是转入冬季牧场的中转站,在这里进行牲畜整群和药浴工作。这就是秋季转场,主要集中在9月份进行,当地人把这叫做“秋天雪赶羊”。

冬季

冬天来临时,气温会更低,牧民将畜群赶至海拔更低的山麓地带,回到平原盆地的荒漠草原地带。这里地面没有厚雪覆盖,牲畜能觅食牧草,新疆人亦称为冬窝子。

春季

春季转场主要集中在4月中下旬,这时气温开始回升,为了减轻草场资源的压力,畜群便要离开平原山麓地带,开始向海拔更高处转移。这时候的转移被当地形象的称为“春天羊赶着雪走”。

一年里,秋季转场是颇具观赏性的,从9月底到10月初的这段时间大批牧民成群结队地如潮水般迁徙,他们几乎在同一时间开始从夏季牧场向秋季牧场转移,从早到晚的大规模迁徙场面一直会持续半个月,中央电视台还制作特别专题节目进行报道;冬天,再回到平原、谷地、荒漠草原地带,这里地面没有厚雪覆盖,牲畜能觅食到牧草。冬牧场的面积一般不大,分布为小集中大分散。从11月至翌年3月中旬,牲畜在冬牧场停留时间长达半年左右,哈萨克族人一般把这种地方称为“冬窝子”,这是比较形象和贴切的称呼。

沿路草原上,时不时能看到散落其中的一座座小木屋,这就是哈萨克游牧民族转场放牧时的定居点。这个季节的放牧期结束要转到下一个牧场时,小木屋就被大门一锁,窗户外钉几条木板,直到下一个周期的牧季主人才会再来。因新疆少雨,小木屋的顶上大多用泥土覆盖,时间长了,屋顶长满了草,也是一景。

每一次转场都是一次大迁徙。政府对牧民的转场也非常重视。近年,因修建G30线赛果(赛里木湖到果子沟)高速果子沟路段,15公里属于牧民牲畜转场的牧道被占用,导致近4年来每逢伊宁市、伊宁县、霍城县上千户牧民40万余头(只)牲畜春冬季节转场时,都会出现车、牲畜和牧民同行高速公路的景象。2013年,新疆交通部门在这一路段开建牛羊春秋季节转场专用牧道。总投资5000余万元、总长度33.578公里的果子沟路段牛羊春秋季节转场专用牧道开始运行。

近年来,随着新疆牧民定居工程和富民安居工程的逐步展开,转场的哈萨克族牧民逐渐减少。

周而复始,年复一年,从古至今,游牧民族总是这样传统地生活生存。

牧民将能抵御冬季灾害的牧场称为“冬营盘”。在地理学中,称为冬季牧场。

冬季牧场是草原游牧地区在冬季为畜群所选的防寒避风的地方,一般所选的地方都在环形山谷、盆地等凹陷地区的向阳面,既能防风,又有阳光照射。

有时候,沙漠边缘也是理想的冬季牧场。

冬季厚度适宜的积雪有利于牧草生长。适宜厚度的积雪不会完全覆盖牧草,有利于牲畜觅食,且积雪有利于补充牧草水分、杀死土壤中的病虫害。

如果无雪或者积雪过厚,则对牧民而言是灭顶之灾。

冬季无雪的旱灾叫做“黑灾”,降雪过多的雪灾叫做“白灾”。“白灾”和“黑灾”是冬季我国北方牧区最严重的自然灾害。白灾中最厉害的,叫“铁灾”,深秋时节降下大雪,雪在白天的阳光下融化,夜晚降温,雪水冻成冰壳,在次年化雪之前牲畜都无法取食。

蒙古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逐水草而徙的游牧民族(近年来随着划分草原,很多地方已经开始定居放牧),他们每年随着季节的变化必须进行四次大迁徙,小迁徙则有可能达十次以上,目的是使各处的草场得到休养,下一年再继续放牧,据蒙古族民俗专家孙秋春大叔给我们讲,蒙古包的迁徙又叫转场,一般按照“春洼、夏岗、秋平、冬阳”的原则进行迁徙,其目的是为了减少季节的气候变化导致牲畜“夏壮、秋肥、冬疲、春亡”的影响。

山地气温的垂直递减率

总的来说,同一座山峰,海拔越高,气温越低。一般来说,海拔每升高100m,气温大约下降0.6℃。

其中,迎风坡水汽充足,气温随海拔的升高变化较小。背风坡空气干燥,气温随海拔的升高变化较快。

同一纬度山顶的气温日较差比山下平原小;

原因:第一,受对流层大气的热量来源影响。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热源直接来自下垫面,所以气温随下垫面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受下垫面温度变化的影响,对流层大气越靠近下垫面,平均气温越高,气温的日变化幅度越大;离下垫面越远,平均气温越低,气温的日变化幅度越小。

第二,受山地云雾热力状况作用的影响。如泰山海拔高,气温低,大气中云雾多,白天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强。夜晚大气逆辐射强,对地面保温作用强。

第三,山地气温受周围“自由大气”的调节作用的影响。山地海拔高,空气流动性好,利于与周围“自由大气”进行交换。白天山地气温升高时,由于气温低、日较差小,同一高度的“自由大气”对其起到一定的降温作用。夜晚,由于山地上空大气稀薄,保温作用弱,气温下降快,同一高度的“自由大气”减小了山地气温的下降幅度,所以山地气温日较差就小于附近平原气温日较差。

大尺度的高原山地地区,则海拔越高,日较差越大。

原因:大尺度高原山地海拔高,空气稀薄,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消弱作用小,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小,所以温差大。

专题训练

典型例题一:读图及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新疆,天山被称为垂直的牧场。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转移草场放牧,称为转场。生活在新疆广大的草原和高山牧场的牧民们世世代代形成了不同季节利用不同高度草场的迁徙游牧方式。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材料二 天山自然带示意图(图甲)和天山冬夏牧场转场示意图(图乙)。

(1)指出天山南北坡自然带的差异。

(2)天山天然草场资源地广、质优、种类多,试分析其原因。

(3)简述天山牧民放牧转场的大致过程,并简单评价转场放牧的好处。

参考答案:

(1)北坡自然带种类丰富,有云杉林带,南坡缺失云杉带;南坡同一自然带分布的海拔高度高于北坡;北坡的雪线较南坡低

(2)天山地处中纬度地区,光照充足,气候适宜牧草生长;山地面积广大,草场分布区域广;海拔高,终年积雪,冰雪融水丰富,为草场提供充足水源,牧草繁茂;从山麓到山顶,垂直高差大,气候差别大,牧草种类依其地区、季节不同而有差异,种类繁多

(3)冬季,牧民在(林带及以下)海拔较低的(山地荒漠)草原放牧;春季转暖向高处(山地)草原转移;夏季在(林带及以上)海拔较高的(高山)草甸、草场放牧;秋季天气转冷,向海拔较低的(荒漠)草原转移;冬季山麓牧场(利用囤积的牧草)过冬。评价:转场不仅可以充分利用不同高度的草场资源,同时也保护了草场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和草场可持续发展。

典型例题二: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新疆,天山牧场为垂直牧场。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转移草场放牧,称为转场。牧民们转场时,带着帐篷和生活用品长途跋涉,沿着世世代代踩踏出来的牧道,将牲畜赶往不同海拔的牧场,逐水草而居。

材料二:天山自然带示意图

材料三:天山冬夏牧场转场示意图

(1)指出天山南北坡自然带的差异。

(2)图中甲、乙、丙、丁四处表示四季牧场,属于春季牧场是哪一处?近年来很多牧民在山麓地带定居放牧,与之比较,山地转场放牧的优缺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

(1)北坡自然带种类丰富,有云杉林带,南坡缺失云杉林带;南坡同一自然带分布的海拔高度高于北坡;北坡的雪线较南坡低。

(2)乙。

优点:在不同季节均可获得较充足的牧草;有利于减轻草场资源的压力(或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缺点:牧道崎岖;易受暴风雪等自然灾害影响;羊群与牧民生活用品转移量大,转场不便。

典型例题三:读“北半球中纬度某山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自然带的分异体现了什么地带性规律?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指出该山地南北坡自然带的差异。

(3)图中森林带一般属于哪类森林自然带?该自然带在南、北坡分布差异的产生原因 是什么。

(4)北坡森林带上、下均有丰富的草场资源。为了充分利用草场资源,当地牧民一般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转移草场放牧。简述牧民放牧转场的大致过程,并简要评价转场放牧的好处。

参考答案:

(1)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产生原因:随着海拔的升高,水热条件发生明显的垂直变化,导致植被、土壤等自然环境特征发生垂直分异

(2)北坡自然带种类丰富,有云杉林带,南坡缺失云杉林带;南坡同一自然带分布的海拔高于北坡;北坡的雪线较南坡低

(3)针叶林带。北坡为迎风坡,气流抬升,降水多;南坡为背风坡,气流下沉,降水少

(4)冬季,牧民在(林带及以下)海拔较低的(山地荒漠)草原放牧;春季转暖向高处(山地)草原转移;夏季在(林带及以上)海拔较高的(高山)草甸、草场放牧;秋季转冷,向海拔较低的(荒漠)草原转移;冬季在山麓牧场(利用囤积的牧草)过冬。评价:转场不仅可以充分利用不同海拔的草场资源;同时也保护了草场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和草场可持续发展

典型例题四: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西北地区哈萨克游牧民族的牧民们从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到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不同海拔高度上的高山和高山森林草甸、低山丘陵和山前地带、平原河谷和荒漠地区,相应地变换着牧场。

材料二:下图为“阿勒泰地区牧民转场路线示意图”。

(1)分别叙述阿勒泰地区四季牧场的分布特征。

(2)试分析哈萨克牧民转场的原因。

参考答案:

(1)夏季牧场分布在高山、亚高山和森林草甸上部(山地森林带以上的高山草原草甸);(2分)春秋牧场分布在低山丘陵、山前平原地带(山地森林带以下的山前平原或山麓地带草原);

(2分)冬季牧场分布在中低山、平原河谷和荒漠地区(河谷平原和盆地中心的草原和荒漠草原)。(2分)

(2)阿勒泰地区深居内陆,气温年较差大,降水稀少,植被覆盖率低;(2分)地形起伏大,垂直地域分异明显。(2分)夏季,山地降水丰富且有高山冰雪融水,高山林带以上水草肥美,利于放牧。(2分)冬季,高山牧场气温低,冰雪覆盖;而平原河谷荒漠地区海拔低,气候较温暖,利于放牧;(2分)春秋季节则在介于二者之间的山前平原放牧。(2分)(答出三点得6分)

典型例题五: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千百年来,牧区牧民模索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他们“逐水草而居”,一年中在不同的牧场来回迁徙。生活在新疆阿勒泰的少数民族,沿袭“四季转场,终年放牧”的传统,每年3月到11月下自或12月初,赶着上百万头牲畜转场。阿勒泰地区草场根据利用时间分为不同季节的牧场(图a、图b)。现在,越来越多的牧民开始了定居地生活,他们种植饲料。随着家畜数量不断增加,过度放牧依然突出。游牧在阿勒泰已渐行渐远.....

(1)分析气候条件对阿勒泰每年3月到8月游牧迁徙过程的影响。

(2)简述阿勒泰冬季牧场自然环境的特点。

(3)分析阿尔秦山地“林带缠山腰”现象的主要原因。

(4)为阿勒泰地区定居地以畜牧业为基础的经济进步发展提出建议。

参考答案:

(1)每年3月中旬,气温上升,积雪从南向北开始消融,牧民从冬牧场向北游牧;4月初进入春牧场。这里位于前山地带,海拔较高。春季气温回升快,牧草较早开始生长;6月向阿尔泰山夏牧场转移。这里海拔高,气候凉爽,降水较多,牧草产量高,质量好;8月下旬,气温下降,山区降雪,牧民下山,从北往南游牧,在相对温暖的秋牧场放牧。

(2)阿勒泰冬牧场主要分布在有逆温现象的中、低山带的草原与荒漠草地上,在有些地区分布在河谷平原或戈壁沙漠中;冬牧场一般温暖避风、向阳,有利于牲畜度过漫长而寒冷的冬季。

(3)来自大西洋的水汽受阿尔泰山地阻挡抬升,随着海拔上升,降水量递增最大降水带出现在山地半山腰2000米左右的地带,再向上,降水量减少。森林的生长受制于这条降水带,出现“林带缠山腰'的现象。

(4)完善定居农牧民的生活基础设施;生产越冬饲料,发展人工草地牲畜圈养减轻自然草场的负荷;发展农林牧技术,逐步恢复冬、春秋牧场草被,增强畜牧业抗灾保畜能力;开展稳定的生产活动,发展第二、三产业,努力实现收入多元化;严格遵守有关控制过度放牧的法律法规。

典型例题六:根据图文材料(左图为长江源地区示意图,右图为长江源地区不同海拔高度和坡向的草地退化率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草地是长江源地区最重要的植被覆盖类型,约占源区面积的70%左右。该地区人口密度0.5~2人/km2 ,以藏族人为主,牧民生活燃料主要为草皮和牛粪;畜牧业占生产总值的50%左右;放牧方式多为冬夏牧场转场放牧。

(1)分析当地牧民冬季牧场避开北坡草场的原因。

(2)指出长江源地区草地退化率与坡向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原因。

参考答案:

(1)(长江源地区)海拔高,北坡为阴坡,气温更低(气候寒冷),牲畜容易出现冻害;北坡积雪覆盖,可利用草场少。

(2)阳坡(南坡)草地退化率高于阴坡(北坡);海拔4600米以下草地退化率高。原因:阳坡太阳辐射强、温度高、蒸发强,水分条件较差,土层相对较薄,容易退化)。阴坡放牧时间短,放牧强度较阳坡小。

海拔较低的地方,草地面积大,水分条件好,土层较厚,草地承载量大,更容易过度放牧;或者海拔较高的地方,水热条件较差,放牧强度小,退化率低。

典型例题七:读天山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试分析北疆冬季多寒潮暴雪的原因。

(2)根据天山自然带的分布判断天山的A、B两坡坡向,并说明理由。

(3)试分析我国新疆天山山麓地带分布有绿洲的原因,绿洲体现了自然带分布的什么规律。

(4)天山上部和下部都有草场,牧民夏季利用上部草甸,冬季利用下部草场放牧,这是为什么?

(5)简述山地植被垂直变化的原因。

参考答案:

(1)靠近冬季风源地,强冷空气活动易形成寒潮天气;北疆西部地形呈半封闭,多缺口,有利于大西洋和北冰洋的水汽进入,来自大西洋和北冰洋的水汽受地形抬升形成,多地形雨;冬季气温较低,降水以降雪形式出现。

(2)A是南坡,B是北坡 北坡山地荒漠带的面积更小,山地草原带、森林带分布面积更大,雪线更低等

(3)由于天山的高山冰雪融水和地下水提供了丰富的水源,形成了绿洲。体现了自然带分布的非地带性规律

(4)夏季林带以上有宽阔的草地,气温相对较低 冬季山上下雪,林带以下的背风谷地则是优良的冬季牧场

(5)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的变化,气温和降水也发生相应的变化,造成植被在山体上的分布发生垂直变化。

典型例题八: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五彩滩是国家4A级景点,位于新疆布尔津县城以北约24千米处,它毗邻碧波荡漾的額尔齐斯河,与对岸葱郁青翠的河谷风光遥相辉映,可谓“一河隔两岸,自有两重天”。激猛的河流冲击以及狂风侵蚀,形成了北岸的悬崖式雅丹地貌,河岸岩层抗风化能力强弱不一,轮廓便会参差不齐,而岩石含有矿物质的不同,又幻化出种种异彩,因此得名“五彩滩”。而南岸却是绿树葳蕤,连绵成林,远处逶迤山峦与戈壁风光尽收眼底。

材料二 上图中有5个大型底栖动物密度采样断面,S1为可可托海镇上游河段,底质为大型鹅卵石,人为干扰小;S2为富蕴县城旁河段,底质为中型鹅卵石,水流急且河流两岸植被多为乔木丛,人为干扰轻微;S3为哈拉布拉镇内河段,底质为细沙和细碎小石,水质浑浊,流速较急,河岸两旁多数裸露无植被,受河床淘金等人为干扰严重;S4为博尔孜尔干河段,底质多为卵石和砾石混合区,河面宽,水流相对缓慢,人为干扰较少;S5为北屯河段,底质类型多为小型鹅卵石,水流较缓,河岸两旁多为灌木丛和杂草,人为干扰较为严重。下图为尔齐斯河上游河段不同采样断面大型底栖动物的密度分布图。

材料三 額尔齐斯河流域是新疆重要的牧区之一,有阿勒泰大尾羊和哈萨克牛等优良品种。以哈萨克族为主的牧民,在长期的牧业经济条件下,对富牧业的经营管理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他们根据山上气候和草原变化对牛羊进行季节性放牧,当地牧民形象的说:“夏天上山,人赶着雪跑;冬天下山,雪赶着人跑。”

(1)试分析“一河隔两岸,自有两重天”的地貌成因。

(2)依据材料二,简述该区域S1-S3底栖动物密度分布特征。

(3)依据材料三,分析“夏天上山,人赶着雪跑;冬天下山,雪赶着人跑。”的原因。

(4)推测若该区域灌溉农业规模扩大对当地土地、气候和乌伦古湖的影响。

参考答案:

(1)北岸:悬岸式雅丹地貌;①整体地势北高南低,额尔齐斯河沿山谷发育;②上游河道以侵蚀为主,江水下切,北岸山麓岩层出露;③干旱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河谷狭窄处多大风:①风力侵蚀使北侧阶地斜坡上沟壑纵横,沟谷与小土梁相间发育。

南岸:葱郁青翠的河谷风光;①地势相对较低,河流以沉积作用为主,形成大量沙洲;②地下水位高,生长树木,形成绿洲。

(2)①分布不均,同一区域,枯水期密度大,丰水期密度小;②水流急的地方密度大,水流缓慢的地方密度小;③人为干扰大的地方密度小,人为干扰少的地方密度大。

(3)①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水草资源有限,季节性放牧既能充分利用高山草场资源,又能使处于较低海拔的盆地四季牧场在夏季休养生息;②高山上夏季凉爽,冬天山麓气温相对较高,有利于牲畜生长:③夏季随海拔升高,冰雪融化逐渐推迟,牧草丰盛区逐渐上移。(冰雪融化逐渐推迟,牧草丰盛区逐渐上移没有答清没有分)“人赶着雪跑”;④冬天,高山夏牧场积雪,温度降低,降温从海拔高的地方逐渐向海拔低的地方变化,避免低温冻害,冬牧场逐渐下移,“雪赶着人跑”。

(4) 区域灌溉农业规模扩大,会导致土地荒漠化和盐碱化加剧。气候大陆性增强,降水减少、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增大。乌伦古湖水位下降、盐度增大。

高考地理新疆天山转场专题设计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新疆牧民季节性地转场在冬、夏牧场之间。下图为新疆某地冬、夏牧场分布示意图。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图中四条转场线路最合理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牧民转场主要受

A.草场垂直分布影响 B.山前绿洲规模影响

C.草场水平分布影响 D.聚落分布的影响

二、综合题

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新疆,天山被称为垂直的牧场。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转移草场放牧,称为转场。生活在新疆广大的草原和高山牧场的牧民们世世代代形成了不同季节利用不同高度草场的迁徙游牧方式。

材料二 下图为天山自然带示意图(图甲)和天山冬夏牧场转场示意图(图乙)。

(1)指出天山南北坡自然带的差异。

(2)简述天山牧民放牧转场的大致过程,并简要评价转场放牧的好处。

4.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新疆,天山牧场为垂直牧场。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转移草场放牧,称为转场。牧民们转场时,带着帐篷和生活用品长途跋涉,沿着世世代代踩踏出来的牧道,将牲畜赶往不同海拔的牧场,逐水草而居。

材料二:天山自然带示意图

材料三:天山冬夏牧场转场示意图

(1)指出天山南北坡自然带的差异。

(2)图中甲、乙、丙、丁四处表示四季牧场,属于春季牧场是哪一处?近年来很多牧民在山麓地带定居放牧,与之比较,山地转场放牧的优缺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

1.C

2.A

【解析】主要考查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牧民转场要选择坡度和缓的线路;牧民的转场主要是因为牧草的变化。

1.转场最好选择地势较为和缓的线路,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尽量不要通过地势陡峭的地区,图中四条转场线路最合理的是③,选择C。

2.牧民转场主要受草场垂直分布影响,夏季山上草类茂盛,牧群转移到山上,冬季山上寒冷,有积雪,草类死亡,牧民就将牧群转移到山下温暖的有草的地区,选择A。

3.(1)北坡自然带种类丰富,有云杉林带,南坡缺失云杉林带;南坡同一自然带分布的海拔高于北坡。

(2)过程:冬季,牧民在(林带及以下)海拔较低的(山地荒漠)草原放牧;春季转暖向高处(山地)草原转移;夏季在(林带及以上)海拔较高的(高山)草甸、草场放牧;秋季转冷,向海拔较低的(荒漠)草原转移;冬季在山麓牧场(利用囤积的牧草)过冬。

评价:转场不仅可以充分利用不同海拔的草场资源;同时也保护了草场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和草场可持续发展。

【解析】(1)对比图中南北坡自然带可知其差异,主要表现在自然带种类和分布高度。从种类分析,北坡自然带种类丰富,有云杉林带,南坡缺少云杉林带;从分布高度分析,南坡同一自然带分布海拔高度高于北坡,且北坡的雪线较南坡低。

(2)从图示放牧的路线可知,冬季,牧民在林带以下的海拔较低的草原放牧;春季转暖向高处(山地)草原转移;夏季在林带以上的海拔较高的(高山)草甸、草场放牧;秋季天气转冷,向海拔较低的(荒漠)草原转移;而山麓牧草用于囤积过冬。因不同季节在不同高处的草场放牧,这样可以充分利用草场资源;同时,在某高度放牧时,其它高度的牧草可以恢复生长,这样保护了草场资源,利于可持续发展。但是转场面临暴风雪、物资消耗量大等问题。

4.

(1)北坡自然带种类丰富,有云杉林带,南坡缺失云杉林带;南坡同一自然带分布的海拔高度高于北坡;北坡的雪线较南坡低。

(2)乙。

优点:在不同季节均可获得较充足的牧草;有利于减轻草场资源的压力(或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缺点:牧道崎岖;易受暴风雪等自然灾害影响;羊群与牧民生活用品转移量大,转场不便。

【解析】

试题分析:

(1)图中库尔勒位于天山南坡、乌鲁木齐位于天山北坡,由图可知北坡自然带有云杉林带,南坡缺失;南坡是阳坡,同一自然带分布海拔高度高于北坡;北坡是迎风坡,雪线较南坡低。

(2)海拔越高气温越低,由图可知甲处海拔最低为冬季牧场,根据图中箭头可知,乙处为春季牧场,丙处海拔最高是夏季牧场,丁处为秋季牧场。山地转场的优点是四季都可获得较充足的牧草,有利于减轻草场资源的压力,有利于生态保护;缺点是易受自然灾害影响及羊群与牧民生活用品转移量大。

【考点定位】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名师点晴】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形成原因是海拔的变化,自然景观也相应地呈现出垂直分布规律。分异基础是水热状况。山麓与水平带一致,垂直带谱与其所在纬度向较高纬度方向上的水平地带带谱相似;

—同一山体,同类自然带的分布,阳坡高、阴坡低;温度越高雪线也越高;降水越多,如迎风坡雪线越低,降水越小,如背风坡雪线越高;

垂直

自然带谱

一直是高中地理

学习中的重点考察内容

背后蕴含着丰富的

地理学知识

以下

给出了18座

山脉的垂直自然带谱

速速收藏哦!

国内

天山 博格达峰

祁连山

长白山

太行山

秦岭及其附近

贺兰山

阿尔泰山

贡嘎山

横断山区

阴山

苍山

阿尔泰山

珠穆朗玛峰

贡嘎山彩色图

国外

阿尔卑斯山

乞力马扎罗山

安第斯山脉

乌拉尔山脉

肯尼亚山

5G备考资源,随问随答,专题设计,优质课件,请扫码加入知识星球

推荐关注防失联纯地理知识公众号——谭老师讲地理

注:本文由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自我们都爱地理、中学地理研究、中学地理课、匠心地理、轻轻松松学地理、高考地理、讲地又讲理、老丁侃地理、星球地理、如此这般学地理等各地理公众号或文中水印等,在此一并致谢!若引用不当可以随时文末留言联系注明来源或删除,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内容。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 相关推荐

销售云平台有哪些功能
beat365英超欧冠平台

销售云平台有哪些功能

📅 08-06 👀 7336
Windows XP系统启动时蓝屏问题解决方案
beat365英超欧冠平台

Windows XP系统启动时蓝屏问题解决方案

📅 07-24 👀 1497
飚的读音(飙字的寓意和象征)
365bet亚洲版体育在线

飚的读音(飙字的寓意和象征)

📅 08-06 👀 4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