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带有历史印记和文化内涵的泉州古城
从古至今就存在过许多当时的“第一高楼”
成为了一代代泉州人的时代记忆
这三座曾经的高楼,你知道吗?
刘胜裕总行
泉州中山南路指挥巷口,矗立着一座高大精致的洋楼。从1929年建成后的几十年里, 这里一直是泉州的第一高楼。近百年的时光过去,大楼还是那么卓尔不群,往事还是那么动人心弦。
为了打造这栋洋楼,当时的刘家可谓不惜成本,专门从上海请来建筑设计师,在那个年代,寻常家庭即使盖洋楼,也只在柱和梁上用水泥,而刘宅所有的承重墙都是用国外运来的粗钢筋和水泥浇筑,连墙壁都用水泥,至今仍然非常坚固。
四楼顶东北角,建了大蓄水池,雨水通过过滤系统可供日常使用,为保证大楼重心平衡,还在西南角建了一座六角亭。
在泉州能工巧匠的精心雕饰下,大楼外立面各种珍禽异兽,树木花鸟,至今栩栩如生。而且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刘宅内就用上了抽水马桶,在当时的泉州可谓凤毛麟角。
刘胜裕总行曾经是泉州第一高楼,也是新中国成立之前,泉州城内一家著名的五金、颜料和油漆商行,这栋小楼成为泉州近代商业的标志性建筑。
贤銮福利大厦
市区温陵路中段,有一座大楼因形似热水瓶,被老泉州人戏称“电罐大厦”。
说到这幢楼,就不得不提贤銮福利基金会。爱国华侨何瑶煌先生于1980年捐资,在泉州九一街兴建圆形高楼,铭记父母辛劳抚育恩泽,命名为 "贤銮福利大厦",并成立福建省泉州贤銮福利基金会。
1986年10月,大厦竣工,成为当时泉州“第一高楼”。当时,贤銮福利大厦一枝独秀,与旁边低矮的房屋形成鲜明对比,十分显眼,成为了80年代泉州的标志性建筑。
大厦外观呈圆楼形状,这种圆形筒中筒结构的高级写字楼在福建省要数首创。采用钢筋混凝土筒中筒结构,柱网以同心圆放射布置。大厦一、二层为超级市场,三层为酒店,四层及以上为写字间及加工场。
如今泉州市区的高楼纷纷拔地而起、鳞次栉比,这座曾经辉煌的写字楼已不再显眼,而它独特的外形和年代感依旧在许多泉州人的心里留下回忆。
华侨大厦
60年代初,有一座建筑 位于古城最繁华的市中心百源清池畔,东眺风光旖旎的百源清池,南临著名文化景点府文庙,金融机构、商业大街近在咫尺,交通十分便利,那就是旧时期的华侨大厦。
那时候的华侨大厦,总共有5层,一时成为泉州“第一高楼”,因为当时华侨大厦周边多为3层以下房屋。
到了1978年,新的华侨大厦开始动工,并配有电梯,整栋楼共12层,高40.3米, 时值泉州市区首座高层建筑。
老牌酒店充满的魅力不仅在服务上,更在 优越的地理位置上。住在华侨酒店,对面就是工人文化宫,离清净寺、关帝庙、开元寺都不远,夜晚还能看看百源川池的美景。
这些高楼作为古城风华的见证者
无论是建筑风格还是楼宇功能
都烙下了时代独特的印记
泉州古城历史上还有哪些高楼
欢迎留言分享~
编辑 | 小张
摄影丨小赖
审核 | 柠七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