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究竟什么来头,为什么汉朝普遍相信嫦娥奔月?考古揭开谜团

嫦娥究竟什么来头,为什么汉朝普遍相信嫦娥奔月?考古揭开谜团

更为有趣的是,1970年代的考古学家在湖南马王堆一号汉墓的“飞衣”帛画中,发现了与嫦娥奔月相关的图像。在月亮下,画面上出现了一位飞翔的女子,并且旁边的月宫、兔子和蟾蜍等形象也与后来的传说吻合。需要指出的是,马王堆汉墓的年代比《淮南子》早30年,这表明嫦娥奔月的故事早在汉代文献之前,就已存在于民间流传。

1993年,考古人员在湖北王家台秦墓中发现了残破的竹简《归藏》,上面记载的内容与后来的传说相吻合。尽管这些竹简经历了长时间的破损,但仍能清晰看到“……昔者恒娥窃毋死之药于西王母,服之以之以奔月……”等字样。这为我们揭开了嫦娥奔月故事的最初版本,其中没有后羿的身影,嫦娥独自从西王母那里窃取仙丹,并飞升月宫。更重要的是,嫦娥在月宫中并非像后来的故事中那样“美丽的仙子”,而是化身为蟾蜍,成为月宫的守护神灵。

对于故事中的“蟾蜍”这一形象,有学者如东晋的药学家葛洪进行过深入考证。他指出,蟾蜍被视为“万岁药”,能够长生不老,甚至能够治愈疾病。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也提到,蟾蜍在中医中有着重要的药用价值,尤其能治虚热、湿气和疮病。因此,嫦娥所窃取的不死药,实际上是蟾蜍这一药材的象征,经过神话化后,才成为了不老药。

至于西王母的身份,学者普遍认为她的形象起源于古代对月亮的崇拜。早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中国古代人民就已经开始崇拜太阳和月亮,祭祀活动随之产生。在《山海经》中,西王母的形象与祭月的女巫密切相关。她的原型可能是商朝时期,主管月亮祭祀的女巫。在这一背景下,西王母的角色逐渐演变成了我们所知的“月亮女神”。

通过对这些考古发现和文献的解读,我们不仅更清楚地了解了嫦娥和西王母的起源,还揭示了嫦娥奔月故事的逐步演变过程。嫦娥的故事从最初的巫术和祭祀文化开始,经过数千年的传承与加工,最终成了今天我们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而这其中所反映的,不仅是古代人对生命、长生和宇宙的思考,也体现了人类文化不断演化的独特魅力。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 相关推荐

《比特小队》游戏卡顿解决办法
beat365英超欧冠平台

《比特小队》游戏卡顿解决办法

📅 07-15 👀 898
为什么戴着VR,屏幕中心会不断往左偏移?
beat365英超欧冠平台

为什么戴着VR,屏幕中心会不断往左偏移?

📅 09-25 👀 3024
世界杯足彩让球胜平负:如何精准预测比赛结果并赢取大奖?